找到相关内容39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中的“二门”

    了方向的人,因为有方向才迷,如果没有方向也就没有迷惑了。一切众生也是一样,因为有觉悟才有迷惑,如果没有觉性,也就不会有“不觉”之心发生。  依据法藏的看法,“觉”是从净法的方面来说心生灭的,那么“不觉...一切都是平等的,没有生灭、染净、动转等种种分别,所以众生与涅架、凡夫与弥勒也都是一样的,这就是“真如门”;而从真如随缘起灭上说,由于真如随熏习动作而有染法、净法的区别。虽有染净的分别,但染净都是真如的...

    任蜜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0742474.html
  • 料简起信论料简

     如是真如之义已明矣!诸有欲知起信论真伪者,吾今可  告之曰:起信论者,真大乘论也。夫起信宗如立论,从体彰  用,是以先真如门次生灭门,即体以谈用,依主而得名,是  以摄正智等一切净法之顺用(亦名无漏...,一  切现由一切种生,故曰:“生一切法”也。一切染法不外有  漏种现,一切净法不外无漏种现,无漏有漏,染净摄尽,故  曰:“能摄一切法”也。复以无漏有漏,同依第八,同众缘  所生,同自性空寂,用有...

    陈维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4369618.html
  •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 页51   提要   以「性起」说为根基的华严宗,便于解释净法...本体的关系,华严诸师逐渐完善了四法界圆融的「无尽缘起」理论。不过,不管这一理论如何精致,性起说便于解释净法之起而拙于解释染法之生的缺憾一直是存在的。为弥补此拙,法藏以《大乘起信论》之真如不变随缘说会通...

    杨维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5450274.html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说(一)

    不见受、想、行、识若是生法、若是灭法;不见色若是染法、若是净法,不见受、想、行、识若是染法、若是净法。舍利子!是菩萨摩诃萨不见色与受合,不见受与想合,不见想与行合,不见行与识合。何以故?舍利子!无有少...

    净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30370154.html
  • 惟贤法师:佛家的“心”与哲学的“心”的区别

    理事无碍法界,事事无碍法界。   事法界就是宇宙各种事物皆各有其区别与界限,包括心法、色法、有为法、无为法、有漏法、无漏法、染法、净法。   理法界就是指平等的本体界。就是说宇宙之一切万物,本体皆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惟贤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1504216779.html
  • 净心法要——别别观修之轮

    逐一析为多体观,见如水泡似阳焰,及如芭蕉幻事时,了知丝毫无可贪,知后相续未失间,绵密护持此忆念,若失不必刻意续,复移它法再析观。如是似厕不净法,了无实义取蕴身,生而不住刹那灭,于此如理正思维。昔现无边诸...

   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

    |止观|净心法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20504418976.html
  • 九华山甘露寺—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

      九华山甘露寺—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  甘露寺座落在化城峰腰,与祗园寺、东崖寺、百岁宫同为九华山“四大丛林”之一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,洞安和尚建寺。传说动工前夜,满山松针尽挂甘露,人称奇迹,又因《法华经·药草喻品》上写道:释迦说: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。阿弥陀有“甘露如来”、“甘露王”的称号,他化身说法时就有“澍甘露之雨”的话,遂定名甘露寺。  甘露寺地处山腰,又是北路朝山必经之地,庙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2746892.html
  • 三主要道是我们学修的核心和精髓

    三主要道是我们学修的核心和精髓 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藉,都是围绕我们的心性展开,是在帮助我们解读心性。对心性的认识,于修行至关重要。出离凡夫心,首先不能对世间有丝毫贪着,这是关键所在。观人生是苦,进而认识无常、空、无我,这是发起出离心的基本认知。而在行为上,则应依戒、定慧处行。发起出离心的最终目标是解脱生死,依八正道而成就。 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,是净法长养之良田,若发起此心,勤行精进,则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0361968.html
  •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(六)

    唯智论。二者之差别就在于转识成智的依处。  虚妄唯识论认为转识成智的依处为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所共依,转识成智是将阿赖耶识染法转为净法,转变圆满而成大圆镜智。真心唯智则认为阿赖耶识纯为染法,...

    吴淑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5265673.html
  • 花雨唯为福田而降——翰海金铜佛像观想

    躁动人生,“为大众说甘露净法”。播种德福於心於田。恰似乾隆帝御笔为阐福寺所题匾额“福田花雨”所喻意:“凡敬侍佛、僧、父母、悲苦者,行善修德,皆可得福报,功德。如播种田亩,有秋收之利。福报功德,自天而降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05476890.html